一線城市一直都是最受外來人口青睞的地方。不過近年來,隨著京滬嚴控“大城市病”、加快產業轉型等原因,四大一線城市的人口總量出現了明顯的分化:去年京滬常住人口同時出現減少,而廣深則繼續大幅增長。
京滬兩個超一線城市人口已經超過2000萬,出現人口過多、交通擁堵、生態環境等“大城市病”。為了從病根上破解這些問題,京滬相繼提出了人口目標和產業疏解政策。未來會把更多機遇和功能分給京滬以外的大城市。
相比京滬,廣深兩座一線城市的總人口都低于1500萬,無論是產業還是人口,都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在京滬常住人口減少的同時,廣深的常住人口卻在大幅增長。值得一提的是,從去年第三季度開始,深汕特別合作區的GDP數據納入深圳GDP計算,也首次納入到深圳常住人口計算。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分析,新一輪發展過程中,工業4.0、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在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的發展空間很大。除了產業基礎之外,珠三角地區還擁有良好的氣候、生活環境、便捷的軌道交通,珠三角形成的一小時生活圈,有利于吸引高端制造業所需的高素質人才,因此,高端制造業在珠三角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以廣州為例,近年來,廣州開始頻頻發力,包括思科、GE、富士康等大項目紛紛落戶廣州,通過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產業,產業發展帶動人口增長。
江蘇省會南京進一步放寬放開本科以上學歷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的落戶條件,取消就業及繳納社保的年限限制條件,不再以就業為落戶前提,而是可以先落戶再就業。
3月1日,南京市發布《關于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來寧落戶的實施辦法(試行)》,進一步放寬了人才落戶政策,取得研究生以上學歷或年齡在40周歲以下且取得本科學歷的畢業生(含留學歸國人員);取得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資格人員和三級以上國家職業資格(技能類)人員,可以直接在南京落戶。
這是南京為落實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創新名城若干政策措施中的一個領域,其目的是努力打造國際化創新創業人才高地,推進青年大學生在南京“凝聚”——人才“寧聚計劃”。
可以先落戶再就業 用戶籍含金量吸引人才
近幾年來,全國已有多個省會、副省級以及一些經濟重鎮城市積極主動調整,陸續松綁戶籍政策限制,去除歷史上的落戶外在條件,為人才尤其是年輕人在創業、就業、定居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比如,本次南京就將大學生租房補貼的期限由兩年延長至三年,其中學士(含高級工及以上)每人每月600元。
至2017年底,南京市戶籍人口達到680.6萬人,2017年外遷入的人口達到19.5萬人,戶籍總人口較2016年度增長17.8萬人,增幅明顯。南京市人社局黨組成員、人才中心主任馬書婷表示,本次改革進一步放寬放開本科以上學歷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的落戶條件,取消就業及繳納社保的年限限制條件,不再以就業為落戶前提,而是可以先落戶再就業。
戶籍門檻放寬,意味著城市間戶籍流動性增強。多位受訪學者表示,相對于三線以下城市,一線和二線城市戶籍政策在經濟發展中的含金量在于,戶籍人口可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務,比如求學、就醫、交通、出國便利等。
在戶籍含金量上,各地政府應當想法提供更加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不僅讓人才有高質量的就業創業機會,而且有高質量的培育子女、照顧老人,享受到高質量生活的機會。
收集整理:江都第一房產網 |